
在宋朝的词坛上,有这么一位爷,别人填词是“杨柳岸,晓风残月”,他填词却是“金戈铁马,气吞万里如虎”。他就是辛弃疾,一个拿笔和拿剑同样厉害的狠角色。
他可不是纸上谈兵。21岁那年,北方沦陷,他拉起一支两千人的队伍抗金。更猛的是,他敢带着五十个弟兄,冲进五万人的敌营,硬生生把叛徒给抓了回来,一路南归。这样的猛人,本该是保家卫国的顶梁柱。
可偏偏,他回到的南宋朝廷,却是一群“恐金症”患者。他们宁可偏安一隅,也不愿谈什么北伐。于是,辛弃疾这把最锋利的宝剑,就这么被束之高阁,大部分时间都在乡下“被休息”。
这首词,就是他被罢官后在江西博山时写的。心里憋着火,眼里看着山,一肚子不合时宜,就这么化成了一首“牢骚词”。
图片
《鹧鸪天·博山寺作》
辛弃疾〔宋代〕
不向长安路上行。却教山寺厌逢迎。
味无味处求吾乐,材不材间过此生。
宁作我,岂其卿。人间走遍却归耕。
一松一竹真朋友,山鸟山花好弟兄。
开头一句“不向长安路上行”,口气很大,像是在说“爷不跟你们玩了”。但谁都知道,这是他去不了的无奈。既然庙堂之上容不下我,那我就干脆泡在山寺里,来得勤快到连山寺都嫌我烦了。
“味无味处求吾乐,材不材间过此生”,这话听着有点玄,其实是大白话。他说,我就在这些平淡无味的日子里找乐子,在你们觉得我“有用”和“没用”的夹缝里,过完我这辈子。这哪是豁达,分明是咬着后槽牙的倔强。
下半阕,辛弃疾的脾气彻底上来了。“宁作我,岂其卿”,我宁愿做我自己,难道要我去当你们那样的软骨头吗?这一句,是他对朝中那些主和派最响亮的一记耳光。我辛弃疾,就算扛着锄头种地,也绝不与你们同流合污。
走遍了人世间,最后还是回来当个农夫。可他孤独吗?不。他说,你看那松树,你看那竹子,都是我的真朋友;山里的鸟儿,路边的野花,都是我的好兄弟。它们挺拔、正直、自在,这不比朝堂上那些虚伪的面孔来得亲切?
我们或许没有辛弃疾那般波澜壮阔的人生,但谁没遇到过一些“道不同不相为谋”的时刻呢?与其在不适合的圈子里耗尽心力,不如学学辛弃疾,守住自己的本心。和聊得来的人喝茶,和看不惯的事保持距离,把松竹当朋友,与花鸟做弟兄。这何尝不是一种通透的活法。
感谢阅读,点赞分享,与君共勉!
推荐阅读:韦庄这首《台城》,短短28字,写尽王朝兴衰,读来如梦如烟,令人回味悠长王士祯笔下的济南,短短20字,美成千古绝唱,读懂才知何为心安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有靠谱的股票配资平台吗,股票配资世界门户,长沙股票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