6月22日上午,笔者应邀参加了电影《好好说再见》的观影活动。作为映后分享嘉宾,我在活动前做了些功课:得知该片曾荣获金鸡创投奖项,并在上海国际电影节期间引发广泛关注,场场爆满。
在笔者认知中,这堪称中国首部真正聚焦“安宁疗护”核心议题的电影。此前虽有几部作品涉及相关元素,但均未明确提及“安宁疗护”概念,呈现也较为零散。而本片不仅旗帜鲜明地以此为名,更近乎完整地囊括了安宁疗护的关键理念。观影前,多位朋友提醒需备足纸巾,形容现场“哭得稀里哗啦”,这无疑加深了我的期待。
蛋糕:无声传递安宁疗护内核的巧思
影片以“蛋糕”为贯穿始终的核心意象。开篇,身患绝症的单亲妈妈应诺(钟欣潼饰)开的蛋糕店里,顾客因不满生日蛋糕上的祝福语(认为“不吉利”)而索赔,对应诺的解释与补救方案置若罔闻。目睹母亲受辱,女儿丢丢愤而踩踏顾客脚面,冲突升级……情急之下,应诺将蛋糕砸向对方。
展开剩余69%围绕蛋糕,影片巧妙编织叙事:应诺为赴国外参赛需父亲帮忙照顾丢丢,由此引出她与决裂父亲的亲情纠葛,并在生命终点前达成和解。片中多次出现蛋糕制作与送达的场景,直至应诺进入安宁疗护阶段,她为丢丢设计了未来人生六个重要时刻的蛋糕,让母爱得以延续。
“蛋糕”这一看似老套的象征手法,在本片中却精妙地承载了多重安宁疗护理念:从“打得赢就打,打不赢就跑”(反对无意义的过度治疗),到与父亲和解(修复重要关系),再到为女儿设计未来蛋糕(实现“遗愿清单”与进行“丧亲照护”铺垫),均借由蛋糕得以具象化传达。
生命教育:贯穿始终的隐性脉络
片中角色应大海(应诺父亲)的转变,是生命教育力量的生动体现。他起初抵触医院顶楼(安宁病房所在)、拒绝探望病友、排斥“生前葬礼”、执着于女儿的治疗不愿放手——这些正是大众对死亡避讳与认知局限的缩影。而最终他接受安宁疗护的选择,清晰地勾勒出生命教育带来的认知蜕变。
安宁实践:源于真实的专业底色
据悉,本片故事脱胎于宁波一家社区医院(鄞州人民医院医共体明楼分院)安宁疗护病房的真实案例,并进行了艺术加工。影片中呈现的“生前葬礼”及“丹丹”等细节,均源于安宁疗护领域的专业实践。正是这份扎根现实的真实感,赋予了影片打动人心的力量。
痛苦呈现:生命末期的真实一瞥
影片有两处镜头令人印象深刻:其一,病房中一位患者因症状失控而痛苦躁动,面目狰狞;后续镜头中,同一位患者归于平静,痛苦消失——这直观展现了症状有效控制前后的天壤之别。其二,是应诺确诊癌症后,在长椅上痛苦蜷缩的身体,精准传递了生命末期患者所承受的煎熬。不过,影片对如何有效控制这些痛苦症状的过程着墨较少,稍显遗憾。
认知纠偏:安宁疗护≠放弃治疗
片中,患者家属两次提出“安宁疗护就是放弃治疗”的观点。影片虽意在暗示此认知的谬误,却未能更清晰地予以正面阐释:安宁疗护绝非放弃,而是明智地停止无益的治愈性治疗,转而通过专业的医疗与全方位照护,以缓解痛苦、提升生活质量、维护生命尊严为核心目标,是对生命更深层次的尊重与守护。
艺术考量:普及与深度的平衡术
值得注意是,影片在创作时显然顾及了大众接受度:通篇未明确具体疾病诊断,对生命末期极端痛苦的场景也做了克制处理。这种取舍在安宁疗护理念尚待普及的当下,不失为一种务实的策略,虽在专业深度上留有提升空间,却有助于降低观影门槛,促进理念传播。
《好好说再见》以细腻的笔触与独特的“蛋糕”视角,为观众开启了一扇了解安宁疗护的窗口。它超越了一部电影的范畴,更是一次关于生命本质、死亡尊严与永恒之爱的深刻对话。
南京和怡韩府山安宁疗护中心医学顾问、主任医师 纪光伟
发布于:湖南省有靠谱的股票配资平台吗,股票配资世界门户,长沙股票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